《2018 臺北雙年展》 Post-Nature

二訪北美館才慢慢看完的展,訊息量過大到我偶爾會在有點暗的展區坐下就斷片。這個地方的意義遠大於環保動保這些很直接的概念,而是抓出人類以為「自然」或理所當然的事,提問、憤怒、溫柔的說。僅僅在這一小片的展示中,就看到很多人在做很棒的事:把原本屬於這個生態系所有物種的家還給他們。不只是強權意識形態的「保育」,是「歸還」,在這個本屬於我們所有物種的共享生態系中。


「以前當你看到鯨鯊的時候,你會感動,那種對自然的崇敬之心難以形容。但是當他被豢養的時候,你會想若當他回到海裡,當他太過信任人類,他可能會被獵殺。」-《餘生共游》
公視拍了很多關於這片土地的紀錄片,在一個小小的展區,帶我們走過六輕居民的抗戰,帶我們衝向解嚴前民眾無畏的保護自己的家園不被工業污染。陳玉峰老師在環保這塊奮戰四十年,他說每次走上街頭抗議,又發現我們每次都更倒退,退到現在是為了爭「一口氣」,在生存為基本人權的狀態下連呼吸都需要爭取。

我們爭取呼吸的時候,幾個志工上山徒手建了一條橫越稜線的步道,輕輕拍打這塊泥地,希望我們在探索大自然的時候,這片山林也能一切安好。同時間,成群的檜木又在山林保護團體的爭取下脫離政府的干擾。

身邊很多朋友其實都已經開始使用環保餐具,開始意識到嚴重的全球暖化,開始不拿塑膠袋,開始使用載具。這件事不是一種潮流或流行,如果能知道為什麼必須這樣做,那我們就不會只是關心自己生活上便不便利,自己是不是吃得開心穿得好看。我們的每個行為事實上牽一髮動全身,牽動整個體系,這樣的意識也為那些在第一線衝鋒的戰士形成強大的助力,如果能願意去了解、知道原因,會發現這是我們能做到最簡單的事。


我們向來只關心跟自己直接有關的危害,滿正常,但是若是放大去看長遠的交互影響,當魚群不能在海洋裡生存、當鯊魚翅都被割完、當北極熊因為過於飢餓跑到人類領土被獵殺、當太多皮製品其實是從活生生的動物身上被扒下來,當檜木枯林被運出森林只為了美觀而破壞生態界自然的養分運用,當終於這些導致我們吸氣的感覺像吸塑膠袋的時候、當我們可能也被這樣對待的時候,我們大概會有點恐慌。


最後都回歸到生存,在一個平衡的食物鏈中有限制的獲取,相互利用共存。從研究和數據、從理性和感性來看,建立關於自己和不只是關於自己的提問和信念。或是,可能給自己一個想像。如果一生中,可以與鯨鯊一起游泳、可以登玉山站在雲霧裡、可以看到壯闊的峽谷,腦補淚流滿面的畫面吧,以及我相信會很感恩的。
Create your website for free! This website was made with Webnode. Create your own for free today! Get star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