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蘆竹湳

和蘆竹湳很有緣,前前後後到訪過三次,每次去的理由和感受都不相同。第一次到蘆竹湳,是因為大學的選修課,那時候我們組別選擇位在台三線上的蘆竹南三合院聚落進行田調。實際上初訪經驗讓我有點失望,原本以為的三合院聚落群,在沒有藝術節的熱鬧盛況以外的日常,可以看到的是紅磚房和鐵皮屋參差,許多三合院在沒有經過維護的景況下破敗、長滿雜草藤蔓,聚落外圍豎立著高聳的煙囪冒著陣陣白煙,四周瀰漫著燒稻草的味道,那是2017年的時候,我們小心翼翼地踏步進入聚落,被幾隻黑狗追得逃出來。後來,再次聽到蘆竹湳這個聚落是在林光清董事長的紀錄片中看到我初訪時那一磚一瓦蓋到一半的紅磚房,初訪時只是路過,不曉得那是林董費盡千辛萬苦努力回復的「家」。再後來2019年參與了《泥巴》在蘆竹湳舉辦有別以往的鄉村慶功宴,街坊亮惶惶的打滿燈籠、街燈,在夜裡和同事散步三合院間,抬頭就是滿天星空,感受到蘆竹湳的寧靜和純樸,以及感受到有一群人在這裡生活,真實的經歷家鄉的土地規劃變革、鄰居遷徙,以及每日起床從事農事、手工藝並且在稻埕裡祭祀、曬稻穀的日日辛勞。這次再訪蘆竹湳,發現眼見不一定為憑,在地導覽讓我們更認識一個地方,也更接近在地的生活方式和資源,除了知識性的,也久違的感覺回到童年,奮力嘗遍所有在臺北不會接觸的一切好玩的事情,同時,也回憶當年。

用一塊地搭窯起灶,桌菜圍爐品嘗在地人每天吃的東西

泥,在蘆竹湳的起名裡。這裡從住宅、用品、裝飾到飲食,樣樣都少不了泥土。這趟參訪我發現原來控窯也是地域性的回憶,臺北的朋友很多都沒有控窯的經驗。爸爸在苗栗上班,每次抵達苑裡火車站,一下車就是燒稻草的味道,而燒稻草的味道讓我想起控窯,還有控窯旁邊的風箏。在蘆竹湳,很容易有一塊地,跟著老師的指示一塊石頭一塊石頭的堆起一個灶,我第一次知道堆疊石頭每每是要三分之一的前進,想來之前大概都是大人在忙著堆灶,我大概只是在旁邊玩。好不容易堆起的灶,老師幫我們燒火,在返回時已經可以放入包好鋁箔紙和報紙的地瓜、玉米和鴨蛋,導遊說這是他們每天都在吃的東西,少油少鹽還很健康,地瓜好像也在這個追求健康的時代逐漸回到我們的生活,不過對這裡的人來說,生活從來沒有改變,他們還是用這塊地搭起一個灶,知足的享用土地帶來的豐盛。中午的桌菜十菜一湯,搭配彈珠汽水,小販賣店的古早味零食,在臺北不會特別找的東西在蘆竹湳都變得特別珍貴。

一磚一瓦飽含先人的智慧,但也成為紀念

因為家裡開磚廠,對於紅磚我一直有特殊的情感,童年時間偶爾都在工廠裡看那些製磚、燒磚的過程以及後來為發展觀光出現的磚雕。紅磚耐火吸水顏色又溫潤,但隨著時代發展建材的多元和發達,磚瓦除了這樣的三合院聚落以及廟宇,臺灣的磚造房已漸趨勢微。這次在林董事長家族紀念館親眼看見一整片的大型磚雕還是非常驚豔,這幾片大型磚雕不僅僅是飽含家族成員對家的記憶,也看見一個人把對家的重視投射在磚雕工藝的品質堅持,陶瓷藝術家第一次製磚,就做到最好。從建材、竹編工法、檜木質地,從以前建築可以看到先人的智慧,從現在的修復可以看到今人的情深。

青年返鄉成為始作勇者,在速食時代放慢腳步

書凡這次安排的捏陶老師據說是返鄉青年,第一次捏陶我就喜歡上。要將陶土捏成形不難,但之後的塑形、琢磨、撫平裂紋都需要耐心。捏陶的時候時間過得很慢,因為毫無頭緒當天我其實有點緊張擔心捏不完,但抬起頭發現大家都沉浸在捏陶的世界裡,於是才放心,專注的想像未來要用在生活裡的容器,小心翼翼的添水、塑形、修整。捏陶的時候會回想起某部分的人生,把喜愛的圖案、想像的狀態添上去,這時候只能安靜,感受手裡陶土的軟硬乾濕。

蘆竹湳是一種家的樣貌,也是一個區域的文化型態,在藝術季的時候周遭歡騰熱鬧,但在這裡的居民在經營的是大部分的日常,好好生活努力守住這塊土地這個家。我想這次參訪對我最大的收穫是體驗了一番童年的玩心吧,除此之外,沾染一些對土地人文的關懷,從別人的家看自己的家,那些陳舊的、嚮往的、懷念的、想要守護的,紛紛變得清楚。

Create your website for free! This website was made with Webnode. Create your own for free today! Get star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