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盒子》- 陌生卻不習慣的告別
這部電影從宣傳開始,便不講「保留、傳承」傳統藝術,因為事實是,在紀錄片的鏡頭下,拍到的故事是血淋淋的。會坐進電影院的那一刻,大概真的是想來道別的。.
在裡面,楊導很用力的讓我們感受到道別以及傳統和現代的對比性。我在這裡借用兩張我在片中最有感覺的兩個畫面,一個是手藝,佈滿歲用的雙手,牽動著每個布偶的細節,手藝細緻,內心急切。說起父親和布袋戲的沒落,陳錫煌的眼睛有一絲憂傷,在耍尪仔的時候,卻又笑得可愛。
第二張,陳錫煌親自拜訪每位樂師朋友,一起合作也許是他們許多人最後的ㄧ場戲。感動了,戲卻也要散了。收起剛重新擦亮的鈸和二胡,也收起那沒有樂譜的傳承。
.
即使懂,卻難以做到。關於「傳統」、「原生」、「本土」、「土地」,這些被談到多不勝數的議題,改變了一些,卻不及大量送走的那些。
.
陌生卻不習慣的告別,是我對傳產和傳藝複雜的心情,我們要保存的是什麼,即使陌生,卻不能道別的理由是什麼,珍貴的是什麼,找出對自己內在的意義,才有那樣的動機。
台語,大概是我對成長地方人事物地的記憶,所以某天某夜說要把它學回來,雖然會和身邊的人相互嘲笑彼此的爛母語,卻也帶點心酸慚愧。
.
「每個男生都是要出生兩次的,一次是從母親的子宮誕生,一次是離開父親。」而師傅,如同父親。
是紀錄布袋戲,是紀錄師徒傳承的情意,
也是紀錄一個家庭。
.
值得好好進一趟戲院,再看一眼搬入室內的「野台戲」,然後出來,和朋友彼此沈默著,眼淚都還沒擦乾,侃侃聊到捷運末班。這是陌生,卻不想就此再也不見的傳藝,很矛盾,卻力不從心。
只能謝謝有一群人在此在彼,仍努力奮鬥著、參與這些、拍下這些。
謝謝,晚安。